桫欏(學名:Alsophila spinulosa (Wall. ex Hook.) R. M. Tryon),別名蛇木,是桫欏科、桫欏屬蕨類植物,有“蕨類植物之王”贊譽。桫欏是能長成大樹的蕨類植物,又稱“樹蕨”。桫欏的莖直立,中空,似筆筒,葉螺旋狀排列于莖頂端。是已經(jīng)發(fā)現(xiàn)唯一的木本蕨類植物,極其珍貴,堪稱國寶,被眾多國家列為一級保護的瀕危植物,有“活化石”之稱。桫欏是古老蕨類植物,可制作成工藝品和中藥,還是一種很好的庭園觀賞樹木。
桫欏是極少數(shù)一些木本種類其中的一種。生于林下或溪邊蔭地,產(chǎn)于中國大陸的西藏貴州赤水及南方各地,在尼泊爾、印度錫金、不丹、印度、緬甸、泰國、越南、菲律賓及日本南部也有分布。
桫欏莖干高達6米或更高,直徑10-20厘米,上部有殘存的葉柄,向下密被交織的不定根。葉螺旋狀排列于莖頂端;莖段端和拳卷葉以及葉柄的基部密被鱗片和糠秕狀鱗毛,鱗片暗棕色,有光澤,狹披針形,先端呈褐棕色剛毛狀,兩側(cè)有窄而色淡的嚙齒狀薄邊;葉柄長30-50厘米,通常棕色或上面較淡,連同葉軸和羽軸有刺狀突起,背面兩側(cè)各有一條不連續(xù)的皮孔線,向上延至葉軸。
葉片大,長矩圓形,長1-2米,寬0.4-1.5米,三回羽狀深裂;羽片17-20對,互生,基部一對縮短,長約30厘米,中部羽片長40-50厘米,寬14-18厘米,長矩圓形,二回羽狀深裂;小羽片18-20對,基部小羽片稍縮短,中部的長9-12厘米,寬1.2-1.6厘米,披針形,先端漸尖而有長尾,基部寬楔形,無柄或有短柄,羽狀深裂;裂片18-20對,斜展,基部裂片稍縮短,中部的長約7毫米,寬約4毫米,鐮狀披針形,短尖頭,邊緣有鋸齒;葉脈在裂片上羽狀分裂,基部下側(cè)小脈出自中脈的基部;葉紙質(zhì),干后綠色;羽軸、小羽軸和中脈上面被糙硬毛,下面被灰白色小鱗片。
孢子囊群孢生于側(cè)脈分叉處,靠近中脈,有隔絲,囊托突起,囊群蓋球形,膜質(zhì);囊群蓋球形,薄膜質(zhì),外側(cè)開裂,易破,成熟時反折覆蓋于主脈上面。[1]
娑羅樹又名七葉樹,因其樹葉似手掌多為七個葉片而得名。此樹夏初開花,花如塔狀,又像燭臺,每到花開之時,如手掌般的葉子托起寶塔,又象供奉著燭臺。四片淡白色的小花瓣盡情綻放,花芯內(nèi)七個橘紅色的花蕊向外吐露芬芳,花瓣上泛起的黃色,使得小花更顯俏麗,而遠遠望去,整個花串又白中泛紫,像是蒙上了一層薄薄的面紗?!?/p>
桫欏削去外皮的髓部可作藥用。味辛,微苦,性平;能祛風濕,強筋骨,清熱止咳。常用來治療跌打損傷,風濕痹痛,肺熱咳嗽,預防流行性感冒,流腦以及腎炎、水腫、腎虛、腰痛、婦女崩漏,中心積腹痛,蛔蟲、蟯蟲和牛瘟等,內(nèi)莖液汗,外用可治癬癥。其莖桿髓部含淀粉約27.44%,可提取淀粉代食品,其根狀莖具清熱解煮等功效。
可用孢子播種和分株繁殖。日前我國多從野外采挖移回栽植。因為桫欏在我國野生植株十分稀少,屬國家保護的植物種類,不應隨便采挖。盆栽桫欏可用腐葉土或泥炭土加1/3的河沙和少量基肥配成培養(yǎng)土,盆底部1/4左右應填充顆粒狀的排水物。因為桫欏和一般植物不同,它隨時都有新的氣生根從頂部向下延伸生長。莖干表面大量有吸收能力的氣生根,需要較多的水分和較高的濕度。在栽培中除根部土壤需經(jīng)常澆水外,植株的頂端和莖干周圍亦應時常澆水和噴水,并保持較高的空氣濕度。桫欏對低濕十分敏感,越冬夜間最低溫度為16~18℃。白天20~25℃。溫室栽培四季需遮蔭,夏季遮去70%~80%的陽光.冬季遮去40%~50%。不能放在直射陽光下栽培。